“不能称为酱油”:超过20种产品没有达到中国生产标准

By Tingmin Koe

- Last updated on GMT

“不能称为酱油”:超过20种产品没有达到中国生产标准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调查显示,中国国内售卖的29个酱油,包括蟹园和李锦记等品牌,都不符合中国的生产标准。

委员会从超市、购物中心、电商平台、以及南京、徐州、扬州和苏州的农贸市场购买了120种酱油,并进行了样本调查。

委员会发现,其中一个问题,是这些酱油所含有的氨基酸态氮和全氮都不达标。

根据中国当局设下的标准,酱油等级越高,氨基酸态氮和全氮也应该相对提高。

根据产品级别,高盐固态稀发酵酱油的全氮含量应该至少介于0.70g/100ml 到 1.50g/100ml,而氨基酸态氮含量应该至少介于 0.40g/100ml到 0.80g/100ml。

另一方面,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全氮含量应该至少介于 0.80g/100ml 到1.60g/ml ,而氨基酸态氮含量应该至少介于 0.40g/100ml 到 0.80g/100ml 。

不过,宿迁市泗洪县华美调味品厂在2016年10月生产的一款“蟹园”第三等级的红烧老抽没有达标。

该酱油只含有 0.01g/100ml 的 氨基酸态氮,而全氮含量只有 0.07/100ml,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委员会指出,该产品不仅没达到中国酿造酱油的最低标准要求,甚至可以说就不能称为酱油,而其标签上却显著标示着‘酿造酱油的字样。

滕州市华凤秀色调味品有限公司去年三月生产的红烧酱油也出现相同问题。

根据检测,该酱油几乎不含氨基酸态氮,并全氮含量只有 0.19g/100ml。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陈尚武指出,

原料不足、发酵工艺出问题或者出厂前自检有漏批,都可能是产品不达标的原因。

他表示:“但其实只要酱油发酵工艺没有问题,一般很难出现氨基酸态氮不达标的情况。”

中国将于明年12月实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新标准,规定企业不得再采用调配工艺生产加工酱油,只有采用传统酿造工艺生产才能叫作“酱油” ,调配的“酱油”只能称作“复合调味料”。

营养价值

消费者委员会也在23个样本里面,发现实际的营养成分和产品标识所显示的有出入。

例如,李锦记的一个酱油被发现每100毫升含有8748.75mgd的钠,比产品标识的7,536mg/100ml 高。

另一方面,日本品牌大字拍的一款酱油的碳水化合物成分只有2.8g/100g,比标识的少三倍。

李锦记:委员会不负责任

针对委员会的这份报告,李锦记指出,公司去年9月在接收到调查报告后,即刻要求委员会进行复检,但不被允许。

公司发表声明表示:“李锦记希望能带部分抽样样品另行检,并且回公司进行内部分析,也并未得到允许。”

2017年9月26日,李锦记将抽样样品的同批产品留样送到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钠含量是合格的。李锦记逐将这一检验结果反馈给江苏省消保委希望能够另行复检,但并未得到同意。”

公司认为,委员会在距离试验一年多后公布试验结果,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

公司也指出,由于抽检样品已过了保质期,无法再进行相关检测,委员会此时公布结果的做法,也对“企业造成伤害”​。

也有外国产品不达标

除了国产品,进口酱油,例如日本的万字牌和新加坡的广祥泰私人有限公司也被指不符合条件。

新加坡广祥泰在2016年8月生产的鸡饭酱油所含有的氨基酸态氮和全氮成分都被指不达标。 

产品标识也没有照中国政府的规定,列出分销商的公司名称、地址以及联络方式。 

中国消费者市场高估了进口货?

据消费者委员会观察,进口酱油的售价一般上比国产品来得贵。

在最贵的10个酱油里,有七个是进口产品。

委员会指出,就算是同等的酱油,而氨基酸态氮和全氮含量也没有差别,进口酱油可比国产货贵上10到138倍。

例如,某进口品牌的黑酱油每500毫升要价727.27元,但国产黑酱油的价格却差了十万八千里,每500毫升售价仅5.24元。

委员会表示:“进口酱油的价格普遍偏高,很多等级在二级、三级的进口酱油和进口的配制酱油价格甚至比国产特级的酿造酱油还要高出不少,在品质指标方面进口酱油不能与其价格成正比。”  

委员会也指,在当局所检验的120个产品当中,有99.2%不是通过传统方法制造。一些成分是在生产后期,由人工添加。

Related topics China

Follow us

Products

View more

Webinars

Food & Beverage Trailblazers

F&B Trailblazers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