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肉,不忧心:食品安全为中国替代肉发展推波助澜

By Guan Yu Lim

- Last updated on GMT

不吃肉,不忧心:食品安全为中国替代肉发展推波助澜

Related tags China

据一项新报告,对环境、健康、和道德的考量,是驱动全球替代肉和植物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过,在中国,对食品安全的考量,才是助力该产业发展的主因。

中国有 14 亿人口,为全球最大的肉类市场,每年消费量达 8600 万吨,比美国多出两倍以上。

撰写这份报告的 Fitch Solutions 农业综合企业团队介绍称,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家禽、猪肉、牛肉、小牛肉)已从 2000 年的 42 公斤增长至 2019 年的预计 48 公斤。

此外,预计到 2023 年,人均肉类消费量将增长 16%,达 56 公斤。

在此期间,预计中国消费者在肉类和家禽方面的支出将增长 9.3%,达 3.6 万亿元人民币(5,050 亿美元)。

报告补充道:“在中国,肉类生产已经跟不上需求,肉类自给率持续下降,且国家对进口的依赖度也日益增长。”

“我们相信,美国大豆加征关税(中国猪农的饲料成本提高)以及非洲猪流感疫情(大规模扑杀猪)等近期两大变故将迫使中国百姓愈加关注肉类安全,并拉动人造肉的需求增长。”

报告指出,食品安全将超过伦理、环境和健康等顾虑,成为主要的驱动因素。

报告称,就环境方面来说,中国消费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建立肉类消费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联。

中国能源基金会在 2017 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仅 12.3% 的受访者关注环境新闻,低于社会、政治和经济新闻。

就伦理方面来说,主要是文化或宗教原因而导致消费者选择植物性饮食。

报告称,在中国,18% 的人口是素食者,并且已经在食用替代肉产品。

虽然动物福利目前对中国而言较为陌生,但或许最终亦会发挥作用。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通过了许多动物福利法,人们确实有所关注,并已采取相关行动。”​报告如此表示。

报告还指出,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素食倡导组织和纯素食组织。

提及健康问题,虽然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所转变,增加了蔬菜的摄入量,但肉类仍然是消费者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仍然更注重肉类的安全问题,而不是其健康影响。

报告补充道,在中国,替代肉绝非新生事物,而早已成为民族餐桌的一部分,自唐代以来,就出现了面筋、豆腐等植物制成的人造肉。

“与其将人造肉当做全新发展趋势,不如视为传统餐饮文化的传承,这样消费者会更容易接受。”​报告补充道。

Related topics China

Follow us

Products

View more

Webinars

Food & Beverage Trailblazers

F&B Trailblazers Podcast